全国爱眼日丨谨防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,关注身体健康应从此刻开始
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曹露婷 通讯员 蒋升 孙敏慧
(相关资料图)
我们的眼睛就像一台照相机,眼球前面的角膜和晶状体好比相机镜头,眼底上的视网膜相当于相机胶卷,若眼底出了问题,就算再怎么换“镜头”也无济于事。眼底修复可不是一蹴而就的,则需进行精准持续的治疗。
今天(6月6日)是第二十八个全国爱眼日,浙江大学眼科医院(浙二眼科中心)眼底病中心特别开展大型患教和义诊活动。
当生动形象的科普画面出现在屏幕上时,台下的四五十名患者听得格外认真,有人甚至拿出纸笔,准备把这些实用知识带回去分享给身边好友。
别觉得年轻是资本
要保护好这台“照相机”
从看见到失明,也许不到两年——这可不是开玩笑。
作为常见的眼底病,老年黄斑变性是种致盲疾病。
“可以把干性黄斑变性想象成死火山,但有一些慢慢会长出新生血管,就成了湿性黄斑变性,又称新生血管性或渗出性黄斑变性。”眼底病专科副主任陈芝清主任医师所带来的眼底科普便由展开。
湿性老年黄斑变性进展迅速,多双眼先后发病,一眼发病后,5年内另一只眼发病的概率高达60%~70%,不可不防。
这种与年龄相关的眼底病变,一般在50岁以上人群中高发,而随着社会老龄化,三高人群日益增多,“高血糖、高血压、高血脂所引起的视网膜血管性疾病,尤其是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,这种由糖尿病所引起的眼底并发症,对视觉造成的损伤是不可逆的。”
陈芝清主任医师强调,中国目前是糖尿病第一大国,已有超过1.4亿糖尿病患者,其中三分之一的糖尿病患者会得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。
陈芝清主任医师对此感触很深,她上周刚为29岁小伙阿飞(化名)做了玻璃体切割手术。
别看阿飞年纪轻轻,前来就诊时双眼只有指数视力。
据悉,小伙子从十几岁时被发现患有糖尿病,但仗着年纪轻,平时工作应酬忙,就诊一拖再拖。已处于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六期阶段的他,眼底“一塌糊涂”:
出血、增值、牵拉的情况十分严重,而且都是新生血管,这些血管很容易水肿、渗出,也给手术带来了不小的麻烦。
在历时三个小时的手术后,经验丰富的专家团队终于完成“拆弹”任务,目前小伙能满足日常的生活用眼需求。
谨防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
关注身体健康应从此刻开始
现代人到底有多不重视自己的眼睛?
惹上糖尿病而不自知,视力有明显下降时又心存侥幸,待双眼都看不清才急忙前来看病,无异于抱薪救火,指标而不治本。
“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患者在门诊中较为常见,很多人甚至到了失明边缘才来就诊,此时治疗效果并不理想,这是我国工作年龄段人群失明主要原因之一。”浙二眼科中心副主任、玻璃体视网膜病科主任方肖云主任医师见过太多这样的病例。
糖尿病日益年轻化,可人们心底的“警钟”却迟迟未被敲响:
有人认为,从发现血糖高到出现眼底病,需四五年,提前干预完全来得及。
可事实是,留给患者的时间不多了:
平时不重视体检,患者往往自述才得病一两年,实际上,糖尿病已在身上潜伏五六年。
一般建议患者在发现糖尿病后,应先进行一次眼底检查,判断眼底病变的程度。病变轻的,每隔三到五年要做一次眼底检查;若病变处于增殖期或增值前期,则三到五个月要做检查。
根据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程度,有不同的治疗方法,早期是药物控制血糖,第二类是激光治疗,如全视网膜光凝术,最后一步是手术——通过这些治疗方式,至少约90%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能得到控制,不会发展到失明的地步。
在干货满满的科普环节后,平时“一号难求”眼底专业团队悉数出动,开启义诊,对咨询患者的个性化需求给予合适建议,并特别开辟绿色就诊通道,让患者“最多跑一趟”。
“今天有好几个病人都是视网膜静脉阻塞,视网膜的血管阻塞在年龄较大的人群中较为常见,由动脉硬化引起的静脉堵塞,会引起视力下降,要进行抗VEFG治疗。”针对眼底病,除了戒烟戒酒、避免疲劳等日常预防方式外,早筛早诊早治仍是最重要的手段。